第一部分 星火燎原 苏区形成

作者:大别山革命传统教育学院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30日 浏览:390 次

1921年到1931年,大别山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创建了鄂豫皖苏区的过程。

大别山地区的红旗是谁最先树起来,是怎样发展壮大,熊熊大火又是怎样点燃的呢?还得从中共一大说起。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大别山就有3位,分别是董必武、陈潭秋和包惠僧。

五四运动后,董必武创办了武汉中学,积极宣传马列主义,传播革命思想。李先念曾回忆说:“董老是我们革命的老祖宗,我们这些人,都是他的徒子徒孙。”1922年春,陈潭秋在湖北省黄冈建立了鄂豫皖边区第一个党小组。

1926年11月,毛泽东在武昌开办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大别山区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骨干。

当时在湖北等地求学的进步青年吴焕先、王志仁、桂步蟾、杨乐羊等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回到大别山,向农民们宣传革命道理,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组织,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鄂豫边最早诞生的农民革命武装就是三堂革命红学,后来成为黄麻起义的骨干力量,也是红四方面军的建军基础。

据统计,从1926年1月到1927年5月,鄂豫皖边区各的县、区、乡农民协会组织普通建立,农民协会会员达100多万人。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为大别山的首度辉煌打下了基础。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为了挽救革命,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鄱阳街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八七会议精神很快在黄安、麻城地区传达贯彻,两县农民掀起了“九月暴动”的高潮。在十几天的时间里两县先后发起了30多次农民暴动。由于暴动只是进行游行示威、没收地主财产、捕杀土豪劣绅,没有建立革命政权,因此革命斗争没有进一步发展,但“九月暴动”给了黄、麻地区的国民党反动派嚣张气焰以猛烈打击,保存并发展了革命势力,为后来的黄麻起义打下了坚实基础。

1927年11月13日,在中共鄂东特委的领导下,鄂豫边农民群众发动了黄麻起义。黄、麻两县的农民起义武装3万余人,在七里坪集结,他们手持大刀、长矛,高举战旗,浩浩荡荡向黄安城进发,一举攻克了黄安县城,成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建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从1927年至1929年,武装起义的烽火遍及全国12个省,约150个县。在诸多起义中,就规模之大、参战人数之多、坚持时间之长而论,黄麻起义属全国有重大影响的起义之一,也是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在长江以北地区我党领导的规模最大的农民武装起义。起义的胜利极大鼓舞了大别山人民,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心甘情愿跟党走,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由于敌人的疯狂反扑,起义军占领黄安县城21天后,黄安县城陷人敌手,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和黄安县委书记王志仁壮烈牺牲。革命军被迫转出县城,开始了由城市转入农村的斗争。1928年1月,鄂东军转战到黄陂木兰山进行游击战争,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

1928年6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和地方党组织领导人在清水塘召开会议,决定开辟柴山保根据地。柴山保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处,是桂系军阀和冯系军阀结合部,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工农革命军可以利用军阀间的矛盾和冲突造成的空隙,以求生存与发展;周围山高坡陡,地形险要复杂,群众灾难深重,迫切要求革命;地主武装之间矛盾重重;党在这里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因此,七军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开辟了柴山保根据地,在长江北岸首先树起了武装割据的旗帜。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重要实践。

7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和地方党组织领导人在柴山保尹家嘴召开会议。根据中央指示,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三十一师,吴光浩任第十一军军长兼三十一师师长。这是鄂豫院边区的第一支正规红军部队。

柴山保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迅速在大别山形成燎原之势。1929年5月6日,共产党员徐子清、肖方、周维炯等在商城南部的丁家埠、李家集等地领导了大别山区的第二次大起义一商南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和工农民主政权,周维炯任三十二师师长。开辟了以商城南部的南溪、吴家店为中心的豫东南革命根据地。

1929年5月初,红十一军军长吴光浩在前往商南帮助发动起义途中,遭遇地主武装伏击,不幸牺牲,党中央派徐向前来到鄂像边根据地接替吴光浩领导红十一军。

徐向前来到鄂豫边根据地时,正值边区反击敌人三次“会剿”开始,在徐向前指挥下,红三十一师和边区农民武装连续粉碎三次“会剿”,迅速扩大了柴山保根据地。

1929年5月至1930年4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领导六安、霍山等地农民相继举行六霍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三师和地方革命政权,徐百川任红三十三师师长,逐步开辟了皖西革命根据地。

三次起义,建立了三支革命武装,三块小的革命根据地,为了统一鄂豫边、豫东南、皖西根据地的领导,1930年3月,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成立了中共鄂豫皖边特委,郭述申任书记。红十一军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许继慎任军长,徐向前任副军长,曹大骏任政委。

1930年6月下旬,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柴山保王湾举行,选举产生了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

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标志着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攻克新集:红一军组建后,东进皖西,西出平汉线,屡战屡胜,根据地和红军都得到了发展。此时,为了使革命斗争更大规模地发展,急需一个稳固的指挥中心。新集地处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成为党中央和边区苏维埃政府的首选。

新集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城墙高2丈余,宽7尺,全部用长方形条石垒成,构造坚固,易守难攻,反动武装长期盘踞于此,我军打了两次都没打下来。为了使鄂豫皖根据地连成一片,1931年2月,红四军决定第三次攻打新集。负责这次任务的是王树声率领的红四军十师三十团。当时攻城没有重武器,打了一个星期仍未打下来,大家非常着急。王树声决定发扬军事民主,召开“神仙”会(“诸葛亮”会)讨论如何攻城,最后决定采取坑道爆破的方法。首先是挖地道,经过一个星期的施工,一条长达50米的坑道直通城墙根。然后找了一口棺材,在里面装了300斤黑火药,又塞了一些秤砣和碎铁,一枚巨型炸弹就这样制成了。城墙炸开了,新集终于被攻克。新集改为新集市,成立了新集市苏维埃政府,鄂豫皖苏区党、政、军首脑机关相继迁入城内。新集,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风景秀美的新县县城。

1931年4月,沈泽民、张国焘、陈昌浩先后被派到鄂豫皖苏区。5月12日,在新集成立了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新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张国焘任分局书记,分局委员共11人,其中中央指定8人: 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洁、曾中生、旷继勋、舒传贤、方英、柯庆施(未到任),当地增补3人::郭述申、高敬亭、周纯全。

与此同时,成立了共青团鄂豫皖中央分局,陈昌浩任书记。

6月,建立了中共鄂豫皖省委,沈泽民任书记。

7月,选举产生了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高敬亭任主席。

除此以外,鄂豫皖省总工会、省财政经济委员会、苏区银行、彭杨军政学校等机关也都设在新集。

“列宁号”飞机:“列宁号”原本是国民党的一架高级教练机。1930年春,这架教练机从武汉飞往开封执行通讯任务,返航途中因大雾迷航,汽油燃尽,被迫降落在宣化店陈家河的河滩上。赤卫队同民团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最终缴获了这架飞机。

徐向前亲自接见并说报了驾驶员龙文光,使他成为红军的一员,为我军服务。为纪念十月革命和表达对无产阶级导师列宁的怀念,将飞机命名为“列宁号”红军第一架战鹰就这样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诞生了。鄂豫院军委在新集设立了航空局,龙文光任局长,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个航空局。

0376-2791060

在线预约

联系我们